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详细信息

浅谈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实施

2017/6/22 15:06:04   http://www.shzxs.org  来源: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   阅读:1561人次

浅谈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实施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徐炜


一.珠心算校本课程发展背景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系列新的课标理念、要求、方法与途径,引导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与方法,传承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好,拓宽学生成长途径的校本课程被不断地挖掘和开发,珠心算内在的功效,算盘文化教育仍在被人们传承着,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由此应运而生。

 我校珠心算校本课程开发至今进行了两轮实验:第一轮是2007年至2010年,以幼儿园学过珠心算的学生为学习对象,组合到一个班级中,由同一位数学教师教授数学课和珠心算课,共完成了6册校本教材的编写;第二轮实验是从2011年开始面向一年级珠心算零基础的小学生,开始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用两年时间完成4册教材的学习。目前这一阶段的校本课程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珠心算校本教材的特点

1与数学课程整合,与课程标准呼应

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教材的内容与数学课标相呼应,课标中提到的算盘在体现十进位置制记数法中的作用,校本课程则更充分地挖掘与体现。借助“半具体半抽象”的算盘,将实物的数量累计过渡到抽象的数码位置表示,把数字的认识变为算珠的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数位顺序及数位大小等清晰的概念。如教材中可以呈现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计量单位之间的变换、元角分与小数表示法及其计算等等,这些就是珠心算与数学整合的最佳切入点。从内容上说两者完全匹配;从时间上说增加了算珠表象的操作,减少了数学教学的时间;从效果上看突破了数学教学的难点,提高了算珠表象的质量,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减负增效。

2、珠算与珠心算的同步教学兼顾儿童数概念形成的规律

珠算和珠心算的同步是伴随着儿童开始认数、识数的初期就开始了,在学拨19的过程中,就开始建立算珠的表象,并在加减计算中不断提高算珠表象的操作能力。“算珠表象”与“表象操作”是珠心算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建立算珠表象是表象操作的前提,而通过表象的操作(多笔数的加减听心算和看心算)才能提高算珠表象的质量,两者互为促进,同步发展。

珠心算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自身特点,如:逢5、逢10是难点,只要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而一般传统计算教学往往是从数的形成,组成等开始,然后进入加减法的运算,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学习珠心算似乎与原有的小学计算教学在进度上有矛盾。我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尊重珠心算活动的客观规律,又兼顾教学对象——儿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因此,在体现教育理念、适应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条件下,我们的校本教材中始终存在着两根主线:珠心算活动与儿童数概念发展规律,坚持两条主线并进。

三.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2011年开始,在上海珠协指导、学校领导的支持与课程教师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实践下,以幼儿阶段珠心算零基础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的校本课程实施已开展了三轮,初步取得了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开展珠心算校本课程的经验,得到了良好的成效。

1、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手脑协调能力。

 珠心算的学习体现在四个活动顺序中:操作摆弄(直观感知)——实际拨珠(实拨)——模拟拨珠(空拨)——脑中想拨(表象操作)。这个过程调动并运用了手拨、眼看、口念、耳听、脑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刺激大脑神经,启动右脑形象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珠算到珠心算的学习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和规律,使形象的数变成了具体的数,使具体的数与数的运算变成了形象而又抽象的数与数的运算,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2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要求是好奇、好动、好胜、求知欲强,自我控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校本课程学习初期,学生通过看、听、拨、摸等具体活动,使各种感官交替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好胜的年龄特征和心情要求,减少了学习疲劳,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将枯燥的数字与具体形象的实物结合起来,如:1可以表示1只小兔、1个苹果……它们都可以用一颗下珠来表示。数字的组合是千变万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让学生了解家里的电话号码、及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和亲朋好友的家里电话号码及手机号码,老师报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学生听数译珠,将这些数字的组合不断地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习珠心算的过程中,利用算盘以珠示数,以档示位,空档为0,形象直观的特点,帮助学生读数、记数、计算。如听数译珠、看数拨珠、听心算等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没有很强的注意分配力与认真倾听的习惯是无法实现的。在珠心算教学活动中,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操练,学生就会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压卷情绪。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采用比一比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在每次比赛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按要求完成相关的练习。

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竞赛又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并激发孩子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便于准确快速地操作,可促进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常规训练中,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游戏竞赛,如抢100、同数连加、加百子等,这样不但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而且学生也学得快、记得牢、兴趣浓、容易坚持,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框珠数和梁珠数时,教学生玩抢100的游戏,老师报56,要学生答出与56凑成100的数44,开始学生回答比较困难,速度也慢,但当老师教他们拨梁珠数、看框珠数回答时,连平时不爱发言、反应比较慢的学生都争着举起了小手。通过珠心算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知欲望,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教材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把珠心算教学有机地与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方法整合在一起,开展教学实践,使数学教材内容和珠心算的算理与方法得到了充分交流与互补,呈现了多样性,不但提高了珠心算的教学效益,又拓展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进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教材在编排上注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编排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对这一点,珠心算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那就是算盘。通过算盘可以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数之间的联系,理解数的意义。一道数学题,珠心算教学班的学生同样可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与新教材中算法多样化不但完全吻合,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材中算法的理解。

以《加7的进位加法(二)》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和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拨珠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判断和择优。

    课的开始,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根据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得出了两种分类标准:1、按珠算加法的不同种类来分,可以分为直加、满五加和进位加;2、按相同加数来分,可以分为+3+4+7三类算式。再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按相同加数来分,+3+4都有三种不同的拨珠方法,而+7只有两种方法(直加,去31),那它还有没有别的拨珠方法呢?于是就引出了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加7的进位加法(二)。

珠算加减法的核心是五升十进制,在加法运算中伴随有减法运算,而在减法运算中,又贯穿着加法运算,加中有减,减中有加。在探索拨珠方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算法,学生有数学学科中学习进位加法和珠算的基础,很快讨论出以下方法:

方法一:要加7,找补数3,个位去3向十位进1

方法二:个位不够加7,先加10,再减去多加的3

方法三:要加7当补数3不能直接拨去的时候,把下珠和上珠分开加,先加下珠2,直接上2,再加上珠5,去51

前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说明,这里的方法三是珠算中特有的,结合图示的演示,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当补数不能直接拨去的时候,可以用 “下珠上珠分别加”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掌握了+7的三种拨珠方法(:直加、去31、上2,去51)后,我就让学生尝试同数连加7,一边加,一边说明这是+7的哪一种拨珠方法,特别是进位加时,让学生判断补数3能不能直接拨去,进一步巩固新知。

当学生能够正确地同数连加7九次后,我又变换要求,让学生边说边拨:17727143721……这样的训练也为今后学生学习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珠心算校本课程实施后的思考

1、校本教材的实施对象是一年级珠心算零基础的小学生,由于教学内容和进度上的差异,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与数学课程学习的关系,使两者更紧密地结合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

2、参与校本课程的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后,所显现的优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如何有效地发挥,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推进。

 

 



相关新闻: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66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