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算进入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参与经过
2017/6/8 11:27:06 网站:http://www.shzxs.org 来源: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
珠算进入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参与经过
张奠宙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将珠算重新纳入小学数学内容。这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我曾经参与其事, 做过一些沟通和劝说的工作。 以下是我关于珠算的心路历程和参与经历。
我出生在江南县城奉化。 父亲是“库房出身”,即少年时期就进入征收农业税的部门学生意。算盘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我幼时曾见他能用左手打算盘,右手记账,那付潇洒干练的风范至今难忘。 我读小学时, 有珠算课。大家都能用算盘进行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的运算, 除法的口诀太多,很难把握。小学数学课堂可玩的学具很少, 算盘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记得小伙伴们常常用算盘从1加到100, 看谁快。有时眼看落后了, 就立马打出5050作弊, 嘻哈哄闹一阵。
后来上了大学数学系, 当了研究生,做基础数学研究,几十年来和珠算完全没有关系。儿女在上海市区读书, 也没有见到他们用算盘。时序进入21世纪。2001年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找不到“珠算”二字。2004年, 上海正式出版的第二期课程改革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没有“珠算”的踪影。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 珠算, 难道就这样终结了吗?
到了1990年代, 我从基础数学研究转向数学史和教育研究。第一次接触珠算问题, 是数学史
会上, 中国珠算协会会长、原财政部副部长长迟海滨同志,原浙江省教委邵宗杰主任做了报告,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到会祝贺。 会场上有各省市珠算协会的领导,还有来自日本、马来西亚、美国的珠算界人士, 更有大量的来自台湾的同行。
开幕式之后有珠心算的表演,一名复旦大学的学生,能够用珠心算进行多位数的加减乘除,题目读完, 结果也随之报出。 他说,他脑海中的算盘永远不会消失,伴随终生。接着是三位智障儿童,能够用珠心算做两位数的加减。孩子的妈妈含着泪花对我们说, 谢谢珠心算, 我的孩子现在可以拿钱到街上买东西了。我们又参观了一所特殊学校。 智力残障儿童原本不认识阿拉伯数字,现在借助算盘,转化为珠心算,就可以做加减了。我惊呼这是特殊教育的国际水平。在会上,听了许多珠算专家的发言, 很受教育。出于对弘扬珠算文化的关切,我还自告奋勇代为起草会议主题文件,把个人的感受融入其中。大会全体代表郑重地通过了“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的会议主题文件,把珠算的历史地位和功能作用定位在“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时的一个直觉是, 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过分忽视了珠算教育, 介入得太少、太晚了。整数运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而日常实用永远需要心算。珠算的计算过程完全透明。珠算使用半具体半抽象的“算珠”为中介, 较之计数板、计算块及小棒等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由珠算内化而成的脑算(珠心算)是最易学、效率最高、功能最强的心算。目前全国有上百万儿童在学习珠心算。 这种用头脑里虚拟的算盘进行心算的活动,在数学教育和启智功能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使现代珠算文化大放异彩。这些令人鼓舞的信息, 使我得出一个结论: 珠算是一个不该遗忘的角落
作为一个中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 我觉得不能无动于衷, 必须立即展开行动。我找到上海特级教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者、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莘庄基地的黄建弘主任,了解国外使用算盘的情况。他告诉我, 2004年正在使用的日本、德国教材,都有算盘的内容。于是我就邀请上海珠心算学校的校长
2006年6月,我有机会到东北师大,见到史宁中校长 他是《9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的组长。 我把珠算的想法向他作了汇报, 他表示可以考虑,要我为《标准》写一个案例。修订组的北京师范大学张英伯教授、中科院数学所的李文林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马云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尚志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的黄翔教授、等,也都表示值得考虑,只是困难很大。他们要我起草一个案例,内容如下
珠算案例
珠算是学习位置记数法的最佳模型。珠算的加减,十分形象地反映了计算过程和进位方法,珠算的上珠为“5”(5个手指),“五升十进”, 对于位值计数、以及加减的辩证统一、算法的多样化, 非常有益。
举例说明. 用算盘上的算珠可以表示三位数。(256)。
我是东北师范大学1954年毕业的校友, 又和史宁中校长都是研究数学出身,转而进行数学教育研究, 彼此许多观念相同。史校长对我说,珠算进课程标准, 难度很大。把去掉的内容再捡回来,与国家的 “减负”要求相冲突。主张计算器取代珠算的声浪很高。 此外, 一些负责同志也担心,如果人人都要有一个算盘,又是学生的一笔经济负担,还牵扯到商业行为,很麻烦。这应了一句古诗:“别时容易见时难”, 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也打退堂鼓了, 何况其他?
但是, 史校长反复考虑了现实情况和珠算的文化教育价值,尤其是看到国外教材中出现算盘,深有触动。 2007年春天, 我和史校长在宁波相遇, 住在同一个旅馆内。那天, 我准备回上海, 史校长在旅馆大堂中送我。 他郑重地对我说,我打算把“认识算盘”写进课程标准, 但是不要求学生会打算盘, 你看如何?我回应说,赞成, 步子不宜迈得太大。此后的征求意见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就出现了“认识算盘”的字样。至于《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的专家们怎样讨论, 如何最后定稿, 我就不知道了。我牵线搭桥的工作也就到此为止。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件是珠算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是珠算界全体同仁长期守望“珠算遗产”、并努力申请的结果。当然, 我们也要提到清华大学数学史专家
知悉《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将列入“认识珠算”之后, 我把弘扬珠算的努力目标转向上海市。 大家知道,上海市有单独的《数学课程标准》,其中同样没有珠算。鉴于上海的课程标准尚未进入修订阶段, 所以我建议将珠算直接写入教材。
珠算重返小学数学课程,走出了弘扬珠算文化的第一步。这是不大的一步。 但因其从无到有而弥足珍贵。我们期望,能有一些学校继续延伸,开设珠算选修课程, 让学生能够动手打算盘, 推广珠心算,进一步开发珠算的教育潜能。 这需要珠算界和数学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希望珠算界同仁能够介入数学教学第一线,消除与数学教育界的隔膜,相互尊重,多多沟通,加强团结, 为弘扬珠算文化作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简介
张奠宙,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两组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