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简介
2017/8/29 13:37:31 网站:http://www.shzxs.org 来源: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
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简介
一、发展概述
上海市珠算协会成立于1980年,于2003年更名为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业务范围是:珠算与珠心算普及、学术研究、交流、教学、培训、技术等级鉴定等。协会拥有团体会员15个,个人会员399人,设5个专业委员会。
协会协同珠算界、数学史、数学教育界等人士,深入挖掘珠算文化的内涵,集聚了上海珠算领域的重要传承人和研究学者,并在金融行业、教育领域及公共社区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凝集力。协会以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创新发展,服务社会,走出一条新路。
二、具体做法
1、开拓创新,协会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前,协会挂靠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并依靠财政、金融、商贸、交通等各企事业理事单位的合作支持,发挥珠算的计算功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均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普及和迅猛发展,协会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威胁。在此困境下,协会勇于挑战、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成功地实施了战略转移,从而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大转变:在体制上由企事业单位组合型转向由珠算界、教育界联手,坚持理论为基础、科研为指导的科教办学型,创建了珠算心算的新学科;在经营上由财政补贴、社会资助走上了的自力更生、自主发展道路,建立了协会—学校—经营部“三位一体”的机制。这是是协会结合自身功能的优势,建立了来自社会、又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活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一种模式。事实证明,协会实施战略转移是正确的、及时的,这是协会在新形势下具有鲜明社会形象、又充满活力的一种办会模式。
2、传承发展,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由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成功召开。全体与会代表通过了“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珠算文化”的主题文件,指出“珠算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对珠算的认识从技术操作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由此开启了由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牵头的珠算申遗之路。
2008年,珠算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和实践,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珠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年青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珠算已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文明。同年,协会与华师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主办了“珠算心算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19个省市和海外珠算组织共45个地区的珠算界、数学界、教育界专家及教师等230余名代表与会,反映出“珠算心算与数学教育相结合”已是主流,这一趋势意义重大,说明珠算心算教育走向了普及,反映了我国珠算事业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10月,正逢珠算世界申遗成功作周年之庆,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又联合举办“第二届弘扬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200余位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珠算这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由民族走向世界迈出了新的步伐,显示了其恒久的生命力。将珠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发扬光大,需要把握方向,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高度,联合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深化珠算内涵,走进大众教育,繁荣珠算学术,大力开创珠算文化的新局面。与会代表对新的历史时期珠算心算的计算功能、启智功能、教育功能、开发多元智能的功能以及智障、视障儿童缺陷补偿的功能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一致认为,应拓展珠算的社会文化功能,让珠算广泛地进入现代人的生活。
2015年,为了更好地推进珠算的理论研究与推广普及,在上海市科协的支持下,协会作为申报单位向上海市文化局提交了将珠算纳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书,并与同年7月被正式列入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与时俱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011年10月23日,协会和台湾省商业会珠算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海峡两岸珠心算活动展示大会”,正式提出了珠算心算与终身学习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终身学习的高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其意义深远。终身学习的含义一方面是从幼儿学珠算心算到老年,珠算心算可以伴随终身,一生受益;另一方面,在人生任何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参加到学习珠算心算的行列中来,知识价值取向不同。
(1)以开发智力为目标的幼儿珠心算教学的普及。协会于2006年、2008年先后创立了自主办学的两个教学点——福州路教学点和碧云教学点,又先后于2011年、2013年增设了高桥和闸北教学点。珠心算教学有了自己的实践基地,同时开发并完善了体现教育理念、适应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条件的珠心算教材和相应的配套资料。
(2)以与数学教育结合,提升数学能力为目的小学珠心算校本课程的开发。“珠算纳入小学数学课程”是继2006年 “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会议后,协会一直在努力争取的工作,这是有关于珠算文化教育的大事。张奠宙、黄建弘、陆萍联名以“珠算:不该遗忘的角落”为题向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提交了建议。2010年上海版的数学教材中出现了算盘,用于多位数的认识。2011年国家教委在《全日制义务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又重新提到了珠算。虽然目前珠算计算还不能进入小学数学课程,但珠心算作为校本课程已可以进入小学。
(3)以生活珠心算为载体,培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教学实验的创新发展。加强推动智障儿童珠心算科研工作的力度,这是体现珠心算开发脑潜能的一个重要实践基地;也是向各界宣传的一个窗口;更是关注弱势群体,倡导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董李凤美辅读学校的珠心算课程开发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2014年,协会和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阳光之家”指导中心合作开展“生活珠心算课程开发”,学校还承担了课程开发、培训和教研的任务。继在长宁、徐汇两个区试点“阳光之家”智障人士珠算心算教学活动之后,2015年,协会为5个区的60多名教员提供了专业培训,目前“生活珠心算”的项目已推广到了5个区28个“阳光之家”中。
(4)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的“寻根中华——华裔学生夏令营”活动的深化。自2007年起,协会承担了由国务院侨办主办,上海市政府侨办承办的“寻根中国相约上海——海外华裔青少年汉语和中华文化夏令营”项目中的珠算心算教学的任务。它对于增进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了解祖国和祖籍国的历史与现状、保持华裔青少年民族特性及促进海内外青少年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以益智健脑为目的的老年珠算心算活动在社区学校的推广。2010年初,协会在徐汇区华泾镇政府的支持下在社区学校开始“老年珠心算健脑活动”的尝试,是上海最早探索“珠算心算健脑作用”的特色活动。此项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欢迎,既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发挥了健脑作用,同时也给社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协会和社区学校联合开发的《老年珠心算健脑活动教材》已成为上海徐汇区区本教材。2012年,该门课程获得上海市教学资源评比二等奖。2013年该课程先后被评为徐汇区优秀课程一等奖、上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品评比二等奖。
在华泾镇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珠算文化巡回宣讲走遍了华泾镇所有的17个居民社区,受众人数近800人。目前,在华泾镇已经形成了“居委教学点——社区学校——珠算沙龙”的三级学习网络。在社区学校的推动下,珠算心算健脑课程走进了徐汇区枫林第二养老院、久康养老院、长宁区逸仙养老院和杨浦区五角场街道。而这其中活跃着一支乐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由一些珠算的爱好者和一些骨干学员组织。承担宣讲任务,每个月组织沙龙活动,开展趣味比赛,交流学习经验,还定期走进养老院,和老年人一起打算盘,给他们带去了健康和快乐。2014年,该团队被评为上海市老年人优秀学习团队,他们在传承和发扬珠算文化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东方电视台的“大爱东方”栏目组,拍摄了“老算盘的新故事”纪录片进行了播放宣传,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
(6)以促进财经类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和培养财会人员综合素质为目的大中专院校珠算心算课程的启动。珠算有助于提高财经、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2015年,协会承办了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珠算“项目。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民办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每两年一届,已举办了五届。今年第六届又恢复了上一届停办的珠算项目。这对珠算文化在今天信息时代的继续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对珠算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勤学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发扬创新精神都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三、主要经验
1、改革创新,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协会在改革与发展中始终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学科创新,不断认识、发展、改革、创新、弘扬珠算文化,拓展珠算服务社会的功能,使传统珠算焕发新的活力。
2、合作共赢,增强活动机制
协会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专业的、群众性组织,积极争取各方力量,得到了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项目支持,并依托16个弘扬珠算文化的基地学校,以及他们的骨干成员和专业人才,成为重要的传承群体,共同承担保护、传承、发展珠算文化的职责。
3、凝聚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
协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年轻化的人才,协会积极引进年轻的专职人员,同时还聘用有经验的兼职工作人员,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