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详细信息

不断完善改革机制 力促珠算文化觉醒

2017/6/6 9:39:33   网站:http://www.shzxs.org  来源: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

不断完善改革机制 力促珠算文化觉醒

——学习党中央第十七届六次会议公报体会

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会长  张德和

200211月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410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学会发布了“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领”将20042006年列入改革与发展的攻坚年、落实年。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各学会、协会、研究会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学会制度。

20055月,上海珠协向市科协递交了题为“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协会而努力”的报告(报告见《上海珠技》204 20056月,以下文中的粗体字,均摘自该报告)。

报告首先叙述了90年代协会所面临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珠协挂靠银行,并依靠财政、金融、商贸、交通等各企事业理事单位的合作支持,发挥珠算的计算功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均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科技发展,计算机普及和迅猛发展,1995年上海财政规定珠算已不作为会计人员的必备技术,各企事业理事单位和协会的关系逐渐淡化,大中专院校财经专业学生的珠算必修课不再硬性坚持,协会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威胁,协会的出路何在?!”

为此,协会理事会议再三研究,做出了二项决定:

一、“会议一致认为:珠协必须实施战略转移,即:加强珠算学术研究,进一步挖掘珠算的功能;加强与教育系统的联系推进珠算教学;同时细致地做好财贸等经济系统群众性珠算活动的组织与推动工作,使转移工作顺利进行。这次会议实质上把挖掘在计算功能基础上向教育启智功能方面延伸的工作放在了首位。”

会议认为,珠算学术研究必须以理论为基础,科研为指导,而战略转移必须和组织改革相配合:协会由过去企事业单位组合型,挂靠银行转向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与教育界联手的科教办学型。

二、“‘协会——学校——经营部’三位一体的机制,是协会结合自身功能的优势,建立了来自社会、又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循环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活动、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协会的一种模式。

‘协会——学校——经营部’三位一体的机制,具有它独特的活动方式。协会是弘扬珠算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者,是对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桥梁。学校则是它落实珠算功能的实践基地,是珠算文化功能如何服务于教育理念、适应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条件的平台;珠算文化则通过学校为教育事业服务而发扬光大;同时学校也是协会发展的命脉。经营部则是协会和学校的后勤,提供教育资料,是具有一定收入的部门,三者相互依存发展。”

由于协会的改革发展顺应了时代潮流,建立了现代协会的模式,从而在工作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协会自2005年被评为二星级协会,以后2007年、2009年、2011年连续三届被评为三星级学会。

20118月,党中央第十七届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十六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后,明确提出了把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重大的创新。“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生死成败。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厘定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确立了‘事业’与‘产业’的比翼双飞,推动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人民日报》1015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

2002年以来的八年中,政府为改革发展下了决心,全国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注销事业单位4300多个。不再让所有文化都依赖政府,把吃惯“皇粮”的事业单位以“经营性”为导向,凭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以满足人民在文化上的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需要。而归政府的,政府以“公益性”为确保人们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体制的改革是为了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艺术的大繁荣。“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同上)会议公报开始就表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我们通过对会议决定的学习,逐步明确了协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必须不断完善改革机制。协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学会制度,整体上隶属于文化产业的行列,但协会是弘扬珠算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者,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桥梁。因之,协会章程规定:“本会由本市珠算科技、教育研究工作者等自愿组成的专业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本会不从事营利性经营。”不仅如此,协会在长期的推广珠算事业进程中,对一些特殊群体、有特色的珠算项目,和事关珠算传承发展的科研课题,协会非但不收费,而且还力所能及地给予各种形式的资助,并且争取财政以及地方群众组织、社团多方面共同扶持,多年来从未中断。这些理念,最初来自于实行转轨变型的理事会议的决定:“要建立来自社会,直接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学习会议公报后,对这些项目的运行从“非营利性”提升到“公益性”的高度来认识了。虽然,会议公报明确在公益性文化建设方面,政府主导的方向明确“始终坚持和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光明日报》102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国家在公益性事业上给予的力度有“积极发展”、“重点扶持”和“扶持”的区别。扶持不等于包办一切。文化产业在涉及切身有关的公益性质的项目,做力所能及的支持,是完全应该的,也是份内之事。过去协会支持的一些公益性质的项目,随着珠算事业不断扩大,这些项目的群体数量也必然扩大,因之协会在大力支持的同时,要根据人大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有条件、符合要求的项目,争取文化局、财政局方面的支持。为了应对今后发展的形势,建议协会在即将改选并需修订的章程中规定:将过去税后积累和当年积累中划出一定数额(2012年为100万元),明确用于公益性的专款,并且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专门小组负责根据规定,审批项目、明确使用、保证公益性质的项目能顺利的进行。

协会所创办的“学校是落实珠算功能的实践基地”。1997年上海珠协与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的“珠心算课程开发”。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幼儿和智障儿童部分的目标是“开发脑潜能”。上海幼儿珠心算课程是协会和教委幼教专家的共同合作,遵循教育理念、适应教学规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条件而创立的一项新颖的“智力开发活动”。它不同于文化课、技能课,它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和21世纪先进教育理念相结合,服务于素质教育为目的的一项新的教学活动。

这项活动历经十年之久,但由于学校教育方面的理念不断更新,最终被推之于校园之外。珠心算学校开创了面向社会,自设校舍、自主招生、自行管理,走向民办教育的道路。为了充实学校的实力,今年协会为所创办的二所学校(上海市少儿珠心算进修学校,上海浦东新区珠心算教学培训中心)在原10万元注册资金的基础上,各增资到50万元。并且保证两所学校的100万元注册资金,学校不结束,资金不回收。同时还向教育局和学校承诺:协会投入资金不要求任何回报(也应写入协会章程中),促使学校加强对学生安全卫生的保护,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改进教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成果通过千家万户宣传珠心算,扩大珠心算的影响,体现珠心算的社会价值。力争做大做强珠算文化产业,使古老而又年青,传统而又现代的珠算文化深入民心。

总之,不断完善后的三位一体的机制,有利于文化产业和公益性质项目的比翼双飞,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二、力促珠算文化的觉醒。我们不断地完善改革机制,是为了促进珠算文化的觉醒,这也是我们弘扬珠算文化的目的之一。

20111015《人民日报》“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一文中载:“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域黯然失色的发展事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中的中石化、中移动走向世界的五百强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名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占领中国市场,而中国创意产业几乎为零。”但联系到珠算文化,则更为尴尬。我国珠算从明代起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更是传及26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各大洲。20世纪60年代美国把珠算作为新文化引进小学课程,2008年日本文部省规定全国小学生三年级和四年级都必须学习珠算和心算。就在2002年世界各国在我国筹备成立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时,国家教委却在小学课程标准中把珠算扫地出门。2008年珠算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更由于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吁,在2011年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加了一句“如“珠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道用算盘可以认识多位数”,仅此一句。国内外对待我国数学文化的瑰宝——珠算,反差如此之大。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就在2008年出版的数学著作,还谈到“但是,在由算筹向算盘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具体情况至今仍不得而知)中,却出现中国古代数学的‘中断’。筹算和珠算的关系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弘扬珠算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实现“对我们的认同感”,解决自我文化与历史的根源感,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现在已经是公元2008年了,我们对筹算、珠算还是这个认识,差距不是太大了吗?

珠算是我国数学文化的瑰宝绝非溢美之词。我国古代数学和西方数学代表着不同的体系,我们着重应用与计算,是以算法机械化形式来表达。而珠算则是算法中的组成部分,为推动宋元时代古代数学领先世界做了贡献。如果我们在珠算文化上再不觉醒,那末我们这些年创造的珠算、心算的局部的、个别的实践,成功的案例,也会在“适当”时候被一笔抹掉。如同上世纪60年代遍及千万人的“三算结合”教学,以“统一教材”为由,被取消了。历史的教训值得重视。

党中央的决策是英明的、及时的。我们应该重温本文前面所说的那句话:“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价值再体现还在于珠算文化的觉醒。珠算也是古代数学的载体,是数字计算的基础。这关系到建立振兴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的大事。不遗余力地弘扬珠算文化,促进珠算文化的觉醒,将是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

 



相关新闻: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6657号